關于白細胞減少,你知道多少
有人抽血時發(fā)現(xiàn)白細胞減少,很擔心、很緊張,是不是很嚴重?
我們先來說說這白細胞:
血液中的白細胞是人體防御細菌入侵的“偵察兵”,當細菌、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時,白細胞便從血管壁游出到達入侵部位,將病原微生物包圍、吞噬、消滅,故白細胞有“白色衛(wèi)士”之稱。
那什么是白細胞減少呢?
正常成人白細胞總數(shù)為(4-10)*109/L,可因每日不同時間和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(tài)而在一定范圍內變化。當白細胞持續(xù)少于4*109/L的時候,我們稱為“白細胞減少”,而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細胞減少,根據(jù)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可分為輕度≥1.0*109/L、中度(0.5-1.0)*109/L和重度<0.5*109/L。重度減少者即為“粒細胞缺乏癥”。
為什么白細胞會減少?
獲得性白細胞減少更為常見,常由于以下幾種情況:
1.感染。病毒感染最常導致白細胞計數(shù)下降。多數(shù)情況下,白細胞減少是短暫和自限的,但在EB病毒和HIV感染中,白細胞減少持續(xù)時間可以延長。
2.藥物。常見的藥物有抗腫瘤藥物、非甾體類抗炎藥、抗生素(半合成青霉素、頭孢菌素和抗結核藥物等)、利尿藥、噻氯匹啶、甲巰咪唑、抗癲癇藥、降糖藥及一些中草藥等。此類中性粒細胞減少通常伴有血小板減少和(或)貧血,呈劑量依賴性效應,通常在可疑藥物減量或停用后逆轉,但也有患者出現(xiàn)持續(xù)的白細胞減少。
3.造血原料或微量元素缺乏。這些原因導致的通常累及全血。葉酸、維生素B12和銅缺乏常伴有程度不一的白細胞減少。葉酸、維生素B12缺乏通常以巨幼細胞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為特征。有吸收不良史或胃外科手術史的患者應警惕有無合并銅缺乏。
4.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。原發(fā)性發(fā)生在出生后第1年,通常在第2年消失,不需特殊處理。繼發(fā)性見于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、干燥綜合征或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等疾病,潛在疾病的活動可引發(fā)更明顯的中性粒細胞減少。這種白細胞減少通常對類固醇、免疫抑制劑或靜脈注射用丙種球蛋白有反應。在類風濕關節(jié)炎合并脾腫大時應警惕Felty綜合征,可達到粒細胞缺乏程度。
5.骨髓衰竭性疾病或血液腫瘤。對于任何原因不明的白細胞減少,程度嚴重或全血細胞減少時,建議排除骨髓衰竭性疾病,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、再生障礙性貧血等,也要排除血液腫瘤,如急/慢性白細胞、淋巴瘤、多發(fā)骨髓瘤、實體瘤骨髓轉移等。
6.各種原因導致的脾臟腫大。可導致白細胞的扣留及清除增加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,應排除肝硬化、結節(jié)病和淋巴增值性疾病或代謝性疾病等病因,切脾需謹慎。
7.甲狀腺功能亢進。常見于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,自身免疫效應、甲狀腺素對于骨髓造血系統(tǒng)的影響及治療甲亢的藥物均可導致白細胞減少。
白細胞減少怎么治療?
1.去除病因。不同的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。
2.支持性治療。加強防護,注意環(huán)境及個人衛(wèi)生,養(yǎng)成良好的衛(wèi)生習慣、預防感染。若中性粒細胞低于0.5*109/L以下,應保護性隔離,注意口腔/鼻腔、肛周清潔,避免皮膚創(chuàng)傷,做好門戶部位護理。中性粒細胞數(shù)低于0.2*109/L以下,要積極預防胃腸道感染,避免進食生冷食物,餐具消毒。
3.升白細胞治療 包括G-CSF和口服升白藥物。
無癥狀且無明確病因的慢性輕度白細胞減少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療,鼓勵適當增加戶外活動,可促進粒細胞循環(huán)池的釋放改善中性粒細胞減少,定期復查隨診。
來源:血液內科 馬若巾
宣傳科編輯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