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隨筆 | 回望東坡
梨花風(fēng)起,燕子呢喃,清明雨紛。
每年的這個時節(jié),河南郟縣三蘇園內(nèi),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蘇氏后裔及萬千“蘇粉”,都會不約而同前來祭祀先人、懷念偶像,找尋三蘇一脈的根與魂,感悟東坡文化的厚與重……
三蘇園,因葬著蘇軾、蘇轍的骨骸及其父蘇洵的衣冠而聲名遠揚。郟縣,也同蘇軾生前宦跡所至的那些地方一樣,盡管只是歸焉之地,但同樣也在冥冥之中蒙受著福音恩澤。九百多年以來,淳樸善良的郟縣人民敬之護之,以蘇軾能埋骨于此引以為傲。
蘇軾一生歷經(jīng)宦海沉浮,無論是為政一方,還是貶謫流放,他都保持著清廉為官的本色。在著作《六事廉為本賦》中,蘇東坡認為廉潔從政是為官者的最高準則,也是最基本的要求,它體現(xiàn)了一個官員的思想素質(zhì)、精神境界、道德操守,可以總結(jié)為“功廢于貪、行成于廉”。被貶黃州期間,蘇軾靠自己的勞動躬耕東坡、養(yǎng)家糊口,甚至過著“向人乞米何曾得”的日子,縱然如此,他還是在前《赤壁賦》里發(fā)出“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”的感嘆。
蘇軾愛民護民是出了名的。在密州,他抗擊蝗災(zāi)、減免賦稅;在徐州,他堅守堤壩、勇斗洪水;在杭州,他修建醫(yī)館、治療瘟疫;在惠州,他雜處漁樵,愛民如子;在儋州,他開辟學(xué)府、講學(xué)明道……他身處江湖之遠,卻用良善愛民之心、凡夫俗子之力,擔(dān)負起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使命,他絕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為民暖男。在他眼里,“卑田院乞兒”也值得陪、更應(yīng)該愛;在他口中,黃州惠州儋州才是功業(yè)所在、意義所在。
“一門三學(xué)士如天如日如月,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?!碧K家三父子占據(jù)唐宋八大家三席,父子三人為人、為文、為政,都被后人推崇為理想的標桿,這在封建王朝史上堪稱傳奇。而良好的家風(fēng)家教是助推他們成為中國古代文壇頂流“父子檔”的重要原因。“讀書正業(yè),孝慈仁愛,非義不取,為政清廉?!边@十六字高度概括了三蘇父子及其后代子孫在家族內(nèi)部形成的良好風(fēng)氣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三蘇家訓(xùn)早已超越一宗一脈的意義,深深地融入到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之中。
“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,中國有‘三蘇’,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?!绷?xí)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四川眉山三蘇祠時的話語激起了國人對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高度認同。東坡已逝,但其留下的精神文化卻經(jīng)久不衰、歷久彌新,在歲月的窖池中緩緩發(fā)酵,超越時空、愈發(fā)醇香。
今天,仰望東坡這座令后人“仰之彌高,鉆之彌深”的文化巔峰,每個人都會思有所獲。每當(dāng)我們工作受挫、生活困頓、人生迷茫時,回首望望,總能看到那個黃州地里笑耕、沙湖道上賞雨、密州城外出獵的“男神”,在不遠不近處向我們招手、為我們鼓勁……